不可预测世界的生存之道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关税和地缘冲突不断、全球化失序、新一轮科技爆发正颠覆旧模式的时代,无论个人、国家还是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都在空前增大。
5月8日,首届财新伦敦大西洋对话在伦敦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举行,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对话与思辨空间。来自英国、欧洲和北美的近百位与会者就中美欧三大市场经贸焦点、跨境投资、能源转型、中美博弈下的国际社会应对等话题展开深具启发性的探讨。
贵州茅台受邀在特别对话环节发表演讲,分享出海经验和摸索出的一套海外推广方法论,例如建立系统的表达体系,将“少许”这类中式表达量化为更精准的国际化表达方式。
展望未来,茅台称将以更大的勇气开辟全球市场,以更强的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提升白酒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带动中小酒企抱团出海。
既要讲好品牌故事也要讲好文化故事
专程从北京飞回伦敦的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发表主旨演讲时,特意感谢能够参与这样一场针对性强的开放式国际化讨论,“因为近几年,这种机会实在太少了。”
吴若兰说,英国现政府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两国都表明了加强经贸关系的坚定承诺,认识到“接触而非疏远才是管理分歧和最大限度利用共享机遇的最佳方式”。
英中贸易协会(CBBC)主席古沛勤 (Sherard Cowper-Coles)则将当前国际关系显现的一些矛盾批为“没有战略的战术”,是“失败前的噪音”。他期望接下来几周里英国政府对英中关系评估的结果是在良好轨道上继续推进。
与会嘉宾们判断,关税冲突会加速中国公司想要将业务国际化的趋势,并提醒在欧洲市场伴随未来的“中国冲击”可能引发的挑战。
作为中国酒文化的极致代表,茅台近年来正稳步加速国际化步伐。当被主持人问到,面对不同国家和文化,茅台如何在坚持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推动品牌国际化?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游亚林坦诚将茅台总结摸索的经验与在座国际同行分享。
一言以蔽之,茅台出海,文化先行。
游亚林发表主题演讲
据介绍,以茅台为代表的中国白酒是典型的具备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产品,其中蕴含的文化就是连接人们的桥梁和纽带。在茅台酒的海外推广活动中,会注意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与饮酒风俗,每一场推广,通过用心安排的品鉴介绍,力求带给消费者不光是味蕾也是精神层面的享受,打破不同地域与文化的隔阂。
对于如何准确翻译和描述中国白酒文化的微妙之处,茅台颇费思量,并为此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表达”体系,比如,将“少许”这样的中国式表达量化为更精准的国际化表达方式。针对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宗教信仰等差异,匹配相应销售策略,建立特色的“产品”体系、多元的“渠道”体系、科学的“价格”体系、全面的“合规”体系和完备的“政策”体系,以这六大体系作为茅台开展海外推广的具体方法论。
不只是要让产品走进各国,茅台也希望能够在当地深度融入,在海外探索中,结合中国传统美食、诗酒、酿造、礼制等文化元素,特别打造了“茅台之夜”和“茅台文化节”两大品牌IP。围绕这两大IP,茅台将自身文化和中国酒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文化为纽带,与更多海外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建立情感链接。
身为白酒出海的龙头大哥,茅台笃信既要讲好企业的品牌故事,更要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茅台通过积极参与APEC峰会、达沃斯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国际主流政商会议平台,参加“黔酒全球行”活动,在美国时代广场、日本新宿等全球知名地标亮相等方式,以国际化、时尚化语言,自信地传播中华文化。
与人类共同价值同频共振
“在国际化进程中,茅台始终铭记——品牌的永续发展,必须与人类共同价值同频共振。”游亚林在演讲中说。
对话现场
作为古老传统工艺传承者,茅台不懈追求以绿色环保科技重塑生产链条,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茅台70余年生产历史上,经历多次能源结构调整,从最初的木材到煤炭,再到10年前的天然气,近年则不断提高绿色能源比例。每一次能源结构的调整都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2024年,茅台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承诺:到2026年单位耗水较2023年再降20%,2027年可再生环保包材占比超40%,并以技术驱动实现水循环利用率超87%、废水处理厂排水达标率100%等。
在白酒行业,茅台率先开启100%绿色用电,实现稻草、窖泥、酒糟等酿酒副产物100%循环利用。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特殊酿造环境,茅台致力于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流域微生物、水生物、植物植被的科学研究监测,将生物多样性写进茅台酒国家标准,积极输出流域生态治理的“茅台方案”,引领流域企业共同守护赤水河。迄今茅台已捐赠超过4亿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研究和保护。
茅台还推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应用,研发酒瓶减重方案,并计划于今年在中国省会城市启动包装物回收资源化利用。
“正如英语里有句话:地球不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的,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茅台高管说,“在伦敦这座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我们期待与全球伙伴分享经验。”
除了追求绿色生产,践行环保责任,茅台还特别推崇共创共享理念,关注自身对社会相关方的贡献。针对产业链前端的几百万原料供应农户,茅台通过提高原料收购价格,反哺惠农,累计推广酒用高粱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100亿元以上。
对话现场
茅台也非常注重教育扶贫,累计投入13亿元开展公益助学活动,资助了25万名学子圆梦大学。在回馈股东方面,茅台的慷慨更是上市公司中所罕见。上市24年来,已累计分红逾3000亿元。面临赈灾救灾的社会需求,茅台也从不退缩,尽力而为。
去年6月,茅台一鸣惊人拿下了意味着当今时代企业治理水平顶级认证的EFQM(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全球大奖最高级别“七钻”。茅台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循环经济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不断进化中构建的将客户、供应商、员工、环境与股东利益放在一起的“利益相关者”庞大命运共同体,令EFQM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审专家深感震撼。
在2024年MSCI(明晟)ESG评分中,贵州茅台也名列中国白酒行业第一。
如果说,文化是茅台走向世界的桥梁,可持续发展是通向未来的航标,对品质的永恒追求,则是流淌在这家企业血脉中的基因密码。
“质量是生命之魂”是茅台的铁律,也是茅台人刻入骨髓的敬畏。在茅台酒厂生产车间,从每一粒高粱到每一滴美酒,都需要经历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5年以上生产周期。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是茅台人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消费者的承诺,”茅台高管说,“正是这种‘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价值追求,让茅台酒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始终屹立不倒。
今年是茅台与世界博览会结缘110周年,也是茅台品牌走向全球的第110年。从1915年美国万国博览会夺取金奖,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白酒,今年茅台将以中国馆战略合作伙伴身份深度参与大阪世博会、亮相“贵州活动周”。
“我们始终坚信茅台是中国的茅台、民族的茅台、世界的茅台。”茅台高管说。未来将以更大的勇气开辟全球市场,着力提升中国白酒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带动更多中小酒企抱团出海,以更强的自信传播中华文化,争取在2035年成为一家拥有国际化视野格局和价值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在伦敦的对话与交流中,茅台希望未来与英国文化协会、工商界人士、酒业同行等多沟通合作,进一步探索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叙事空间。
茅台人要证明:当文化打破边界,当发展拥抱永续,当品质成为信仰,商业文明便能跨越山海,在异域写下同盛共长的新篇章。
来源 茅台时空
编辑 刘显玉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