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步数是微信运动公众号推出的一个功能,用于记录用户每天行走的步数。当手机随着用户的身体摆动时,手机内的传感器会捕捉到这些运动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步数数据。
可别小看了这个记录步数的小功能,我就经历了从开启到关闭的过程。
出于好奇,最开始我也开通了微信步数功能。
看到步数总额伴随一天的活动逐渐增加,内心竟然有种莫名的小宽心。我不是个懒人,但也远远没到健身达人的标准。这累积的步数量,用看得见的数值显示了我的运动量。即便我没在健身房,也没有耽误运动这件事。
这份小宽心里有即便没去健身房也能用走路代替运动的释怀。小小的几步路也小小地消耗了能量,如果每天坚持,积少成多,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特别是,当某日的步数量突破1万大关后,系统会有提示,自己也能感受那份激励和小小的成就感。
更为有意思的是,只要微信好友同样开通了微信步数,大家每天的步数量会显示在一份排行榜里。谁的步数最多,谁的步数封面占领他人最多,均可以一目了然。时间久了,可以大概推测哪位好友爱运动,还可以为好友点赞,平添了一丝小情趣。
这些都是微信步数功能积极的一面。我相信,设计者的初衷也一定是想借此,督促用户多多运动。
可是,当所有人的数据都展示出来,所有时段的数据都展示出来,所有人都能看到时,哪怕只是无关利益纠葛的“步数”,也会引起揣测和猜忌的剧情。
数据是有限的,人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这功能用着用着就变了味儿。
无聊的同事会通过微信步数判断我有没有出门和行程的远近。
一开始,我真没太在意。
一个普通的双休结束回到单位,一位长舌同事凑到我的跟前:
“周末也没出去?天气这么好,也不带孩子出去玩玩?”
我不禁纳闷儿,她怎么知道,连忙问她。
“你的步数才几十步,光剩在家里躺平长肉了。哈哈哈。”
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戳我的后腰。
真讨厌。
周末是我的私人时间,我是否出门,是否带孩子出游,完全是我的私事,难道我家里的安排还要符合某个标准不成?
还有一次,我休年假,一家人打算去西北旅游。同事之间人多眼杂,我不想张扬这件事。可是,既然请了年假,势必需要履行签字手续,有同事就急忙打听我要去哪。
“周边逛逛,再留几天在家休息。”
谁知,我休假结束刚回单位,七嘴八舌的声音就来了:
“姐,你每天将近2万多步呢,这是去哪儿了?”
“这肯定不是周边啊,周边有啥好逛的。”
我真无语。
我平时最多关注一下微信步数的排名,至于某个人的步数分布在哪个时段,或是某个人的步数是否有变化,我从不关心。但是,我不关注,并不代表别人不关注。
就像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时刻通过数据推断你的作息和生活。
鼓励运动,却让数据变了味儿。
有阵子,单位工会举办健步走活动。大家平时坐办公室,运动量小,这个活动举办得恰到好处。为了鼓励大家,单位还为每个人置办了运动鞋和运动衣。
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当工会引入竞争机制,宣布健步走有奖项设置时,大家的关注点便从锻炼身体转为获得奖品。
为了让自己的步数排名靠前,有的同事从网上买来摇步器。
每天开车上下班,平时连上下楼梯都感觉费劲的人,居然在摇步器的助力下,将每天的步数提升了几千步、几万步,并最终获得奖项名次。
看着步数排名夸张的步数和领奖人肥硕的身躯,真是一幕“人间喜剧”啊。
步数点赞让人不胜其烦。
我先生老家那边有个亲戚,平时无事在家,除了刷手机就是打麻将。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是人很淳朴。
自从和她互加了微信,每天她都给我的微信运动点赞。
起初我也能表示理解。她毕竟从来没有上过班,不太理解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对他人感受和社交边界这些东西全然没有概念。在她看来,她每天的点赞行为是对我的一种示好和赞美。
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点赞,只是偶尔为之,增添一点互动情趣。如果每天都这么做,不仅起不到互动效果,还会让人心生反感。我们很自然能推测出,对方整日无事可做,才会做出这种相对幼稚的行为。
在我这边,这种每天出现的行为逐渐成了打扰。微信运动里无法做到屏蔽,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我也只能选择卸载。
写在最后。
微信步数排行榜里更像一个由走路引发的小社会。
里面获得点赞最多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人缘绝佳,受大家真心喜爱的人;另一种是各种领导,受下属吹捧和讨好。
关掉微信步数功能,感觉周围的世界安静了许多。
运动这件事更关乎自己,也只作用于自己。不管别人是否知晓我的步数,运动健身自始至终是我个人的事情。
一步未动也罢,万步大关也罢,我心中清楚自己的状态是最重要的。我能做的不是再去观看他人,或让他人窥探自己,我将精力放在自我内在之上,更好地享受走路健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