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重庆京东方B8工厂不远处的火车站旅馆内,几盏灯光依旧亮着,映照出数之联算法与开发团队略显疲惫的面庞。
近日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数之联创始人傅彦对上述一幕记忆犹新。她回忆道:2017年的岁末,在京东方严苛的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测试中,这支来自成都的年轻团队,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工业视觉检测技术,正与IBM、阿里等行业巨头同台竞技,为京东方产线提供质量检测服务,提升良品率。连续数日的鏖战,代码的反复调试,模型的不断优化,当最终结果传来——数之联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时,压抑已久的欢呼声终于在简陋的旅馆房间内爆发。
时至今日,数之联已经为京东方、富士康、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海信、奥特斯、深南电路等上百家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业。
从象牙塔到产业前沿
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四十余载的学者傅彦,曾是学生眼中严谨博学的“傅老师”,习惯了在国家纵向项目与前沿理论中探索。然而,对技术落地应用的渴望,以及在与华为等企业合作中对产业前沿脉搏的感知,让她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图纸与数据中。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实际的这种数据,”傅彦坦言,“在学校更多的是一些标准库里边的数据,真正要解决工程问题,还需要跟社会接触,跟企业接触。”
这份对产业实践的向往,促使她在2012年,一个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初露锋芒的时代节点,创立了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数之联”,寓意着数据之关联。
然而,从象牙塔迈向商业远非一帆风顺。初创的数之联,如同许多技术型创业公司一样,很快便遭遇了现实的拷问。“一开始我们比较学究派,觉得技术领先就行,但事实上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需要资源、人脉,还需要理解各种业务场景。”傅彦回忆道。
大数据、人工智能,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助力?在迷茫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公司的战略方向。如何将团队在数据挖掘领域十余年的积累,真正应用到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去。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与市场教育,特别是在意识到“大国不代表强国,国家强大必须依靠工业、国防、农业的强大”后,数之联在2015至2016年间,将航向锁定在了工业人工智能。
深耕工业AI,赋能四川数字经济
多年来持续深耕,让数之联成为赋能四川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引擎。
数之联的底气,源于其在工业质检和良率提升领域构筑的独特技术壁垒。“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于对业务的深刻理解、海量行业数据的积累,以及核心算法的融合创新。”傅彦强调。公司自主研发的“数联行睿”一体化云原生AI开发平台,涵盖了数据治理、分析挖掘与可视化的完整流程,为快速响应工业场景的复杂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此之上,针对工业视觉检测的自动缺陷检测与分类系统(ADC)、AI-Camera智能在线检测设备,以及旨在优化生产全流程的良率提升系统(YMES),共同构成了数之联的核心产品矩阵。
这些产品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凝结了团队在无数个日夜攻关中积累的行业知识与算法突破,并以超过700项知识产权(其中400余项聚焦质检与良率提升)的形式,固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行业的迫切需求,数之联在2021年迈出了关键一步——从纯软件算法供应商,向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工厂的生产线是由大量的设备构成的,我们要处理这些设备吐出来的数据。”傅彦解释道。
许多高端检测设备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不仅价格高昂,在数据接口开放和技术自主性方面也存在隐患。为此,数之联下定决心自主研发AI检测设备,将强大的AI能力内嵌其中。这条路同样充满挑战,从最初设计出被客户“嘲笑”的笨重设备,到如今推出外观精良、性能卓越的AI智能检测设备矩阵,团队经历了近两年的摸索与迭代,引进了大量光学、机械、电控人才,最终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跨越。
如今,数之联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已在京东方、天马微电子、海信等知名制造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精度,更在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这无疑为四川打造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贡献了重要力量。
多年的积累与创新,让数之联在2024至2025年间迎来了成果的集中爆发。公司不仅入选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企业百强,还荣获了工信部颁发的多个工业领域示范平台、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建设项目,并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此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一系列荣誉,也印证了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贡献上的卓越表现。
“这些荣誉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经过很多年培育、积淀,最后才走到今天。”傅彦感慨道。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是数之联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四川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本土高科技企业创新实力日益增强的生动写照。通过为京东方、富士康等龙头企业以及众多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数之联正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四川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构建“工业智能体”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特别是大模型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大模型的发展是未来必然的一个趋势,对于我们企业来讲,必须去适应它,不能去逃避。”傅彦认为,通用大模型未来可能由少数几家巨头主导,而对于数之联这样的行业深耕者而言,真正的机会在于“在大模型的基础上去做行业大模型,做领域微调大模型。”
她指出,工业领域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商业敏感性和私密性,不可能轻易流入公共大模型。“因此,企业只能在自己的私有域当中去建立自己的小模型和行业模型。”数之联的优势恰在于此——凭借对特定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的高质量行业数据,致力于构建“工业智能体”,从质量检测、良率分析到生产线优化,乃至知识库的搭建,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解决方案,让数据会说话、缺陷可追溯,让设备会预警、经验能传承。这正是当前工厂数字化转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
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时代背景下,数之联也自觉肩负起重任,实现了工业AI质检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的ADC工业软件在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第一,在整个检测设备来讲,我们也已经逐渐在取代国外的设备了。”她认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借鉴深圳、杭州等地在政策与资本投入上的成功经验,为四川本土科技企业营造更加宽松、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放开手脚去走”。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真真正正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它对于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价值,对我们企业生产当中的一个价值。”傅彦表示。
作为植根四川、成长于斯的企业,数之联不仅是四川数字经济发展成就的缩影,更是未来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傅彦和数之联,正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封面新闻记者 温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