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行业的历史长河中,新飞冰箱的名字曾是一代人的记忆。
那句“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的广告语,至今仍能让不少中年人想起90年代家中那台绿色外壳、结满冰霜的老冰箱。
新飞曾是民族品牌的骄傲,与海尔、容声、美菱并称冰箱界的“四朵金花”,为何后来销声匿迹?
如今又怎么样了呢?
从军工厂到“冰箱之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对冰箱的需求如野火燎原,但国内技术落后,多数产品依赖进口。
1983年,42岁的刘炳银接手河南新乡一家濒临倒闭的无线电设备厂时,他敏锐地嗅到了白色家电的商机。
两年后,刘炳银斥巨资从荷兰飞利浦引进了一条年产10万台冰箱的生产线,并将工厂更名为“新乡电冰箱总厂”。
起初,新飞只是贴牌生产,但刘炳银很快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永远只能当“打工仔”。
于是,“新乡-飞利浦”的牌子挂上了生产线,后来简化为“新飞”,取“新乡”与“飞利浦”各一字,既接地气,又带点国际范儿。
当时的冰箱市场处于野蛮生长期,只要能造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但刘炳银偏要“较真”。
1990年,刘炳银从国外考察归来,发现仓库里有400多台冰箱存在质量问题,员工们以为最多返工修理,没想到刘炳银直接抄起大锤,当着全厂人的面把冰箱砸成了废铁。
他撂下一句狠话:“谁砸新飞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
这一幕,比张瑞敏砸海尔冰箱晚了5年,但砸掉的冰箱数量却是海尔的5倍多,这一砸,不仅砸出了新飞的质量口碑,也砸碎了计划经济时代“得过且过”的懒散风气。
靠着这股狠劲,新飞迅速崛起。
1994年,新飞杀入行业前五。
1996年,斥资4.3亿元引进无氟冰箱技术,成为环保冰箱的先行者。
1997年,品牌价值飙升至31.84亿元,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最风光时,新飞市场占有率高达20%,而海尔只有17%。
在新乡当地,普通工人月薪500元,新飞员工却能拿到1700元,厂门口每年春节后开工,刘炳银带着管理层列队迎接员工,宛如一家人。
外资入场
1994年,新加坡丰隆集团以45%的持股比例成为新飞第二大股东,这家以房地产和酒店业闻名的外资企业,对家电一窍不通,却看中了新飞的潜力。
起初,刘炳银并不情愿:“我的钱还没地方花,银行追着贷款,何必让外资分一杯羹?”但迫于地方招商引资的压力,他最终妥协了。
合作初期,丰隆的资本确实助推了新飞。
1996年,新飞建起国内最大的无氟冰箱厂房,年销量突破120万台,利润碾压海尔,但隐患早已埋下:丰隆与另一小股东豫新电器若联手,持股将超过51%。
2001年刘炳银因胃癌去世后,丰隆趁机增持股份,到2005年持股比例高达90%,新飞彻底沦为外资企业。
接下来的故事,堪称一场“外行领导内行”的灾难。
丰隆空降的高管对冰箱行业毫无经验,却执着于推行“国际化管理”,他们砍掉研发投入,否决收购空调企业实现多元化的提议,甚至把中高层干部换成清一色的“洋面孔”。
最致命的是,他们用房地产思维经营制造业,只求短期利润,不愿为长远发展投入一分钱。
当海尔、美的忙着升级智能冰箱时,新飞还在生产十年前的老款式,当同行薪资水涨船高时,新飞工人的工资十年不涨,甚至低于当地最低标准。
2012年,新飞爆发大规模罢工,愤怒的工人把刘炳银的遗像抬到厂门口,高喊“我们要吃饭”。
此后五年,新飞连续亏损超30亿元,最终在2017年全面停产。
曾经叱咤风云的“冰箱之王”,沦落到以4.5亿元“贱卖”的地步。
讽刺的是,当年刘炳银引入外资时,新飞的品牌价值就值31亿。
康佳接盘
当董明珠以“技术落后”为由拒绝收购新飞时,另一家老牌企业康佳站了出来。
2018年,康佳以4.55亿元拿下新飞,比挂牌价多出500万,这笔买卖在当时备受争议:一个亏损停产的老品牌,真能起死回生?
康佳看中的,是新飞深藏的价值,尽管生产线老旧,但新飞的大容量、风冷、变频技术仍处行业前列,尽管品牌蒙尘,但“新飞”二字在三四线城市仍有认知度。
更重要的是,康佳自身在白电领域始终难破局,新飞恰好是一块现成的跳板。
收购后的第一把火,康佳烧向了“人”,他们召回大批新飞老员工,工资直接涨30%,车间里贴满“欢迎回家”的标语。
一位老师傅感慨:“当年刘厂长在的时候,厂里发年货都用卡车拉。后来新加坡人来了,连中秋节的一盒月饼都要克扣。”人心稳了,生产线才转得起来。
第二把火,烧向了产品。
康佳没有盲目追求高端化,而是瞄准下沉市场,他们发现,农村家庭需要的是皮实耐用、容量大的冰箱,最好还能除菌,毕竟剩菜隔夜是常事。
新飞原有的除菌技术被升级到第六代,推出“冷冻室也能杀菌”的黑科技,同时开发出价格亲民的200升、300升大冰箱,专攻县域市场。
2020年,一款售价999元的单门冰箱成了电商爆款,帮新飞线上销量冲进前八。
第三把火,烧向了渠道。
康佳重启了新飞原有的经销商网络,在河南、山东等根据地市场实行“一县一代理”,避免渠道内耗,同时借力康佳的海外布局,把冰箱卖到非洲、南美。
在尼日利亚,新飞甚至比海尔更早打出“一台冰箱用十年”的口号。
结语
2023年,新飞以3.46%的线上市场份额重回行业第六。
这个成绩虽不及巅峰时期,但足以让一线品牌感到压力,毕竟,它的身价只有4.55亿,而海尔、美的的年研发投入就超百亿。
更难得的是,新飞没有走“卖情怀”的捷径,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晒出家中用了二三十年的老冰箱,评论区总有人问:“现在的新飞还能这么耐用吗?”
康佳的回应是:把除菌率、节能指标印在包装箱上,并承诺“十年包修”。
当然,挑战依然严峻,如今的冰箱市场,早已不是“四朵金花”的时代。
小米凭借互联网打法异军突起,COLMO、卡萨帝抢占高端市场,就连做空调的格力、做手机的华为都想分一杯羹。
新飞要突围,光靠“性价比”远远不够,康佳的做法是“农村包围城市”:在稳固下沉市场的同时,联合科研机构研发超导冷链技术,试图在医疗、科研等专业领域撕开口子。
刘炳银选择砸冰箱,砸出了一个民族品牌;丰隆选择赚快钱,差点砸掉了这个品牌;康佳选择尊重制造业的规律,让老品牌焕发新生。
今天的消费者或许不再为一句广告语热血沸腾,但当一个差点消失的名字重新回到货架上时,人们至少会驻足片刻,那不仅是一台冰箱,更是一段关于坚守与重生的中国制造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