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商飞(COMIC)自主研发的国产干线客机,其零部件生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与国产化进程的结合。其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及关键信息:
一、机身结构
- 机头生产地:成都(中航工业成飞集团)技术特点:采用整体化复合材料设计,国产化率超过90%。
- 机身段前机身/中后机身: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国产铝锂合金材料)。中央翼/中机身: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西飞国际),采用自动铆接技术。
- 机翼生产地:西安(西飞国际)技术合作:英国GKN公司提供钛合金锻件。
二、核心系统与动力
- 发动机型号:LEAP-1C(CFM国际公司,美国GE与法国赛峰合资)。国产替代:长江发动机CJ-1000A(中国航发集团研发,预计2030年后装机)。
- 航电系统综合航电:昂际航电(中航工业与通用电气合资,上海研发)。飞行控制:霍尼韦尔(美国)提供主飞控系统,中航工业西安自控所参与软件集成。
- 起落架生产商:利勃海尔中航起航空(长沙)有限公司(中德合资)。材料:国产300M超高强度钢。
三、其他关键部件
- 复合材料供应商:中国建材集团(T800级碳纤维),部分高端预浸料依赖日本东丽。
- 液压与燃油系统生产商:美国派克汉尼汾(Parker Hannifin)提供核心部件,南京机电液压中心负责集成。
- 客舱内饰设计制造:中国商飞上海设计研发中心,座椅由湖北航宇嘉泰供应。
四、供应链特点
- 国产化率:目前约50%-60%,目标提升至80%以上(通过长江发动机、国产航电替代等)。
- 国际合作:依赖欧美供应商(如法国赛峰、美国霍尼韦尔)提供关键子系统,但通过合资企业逐步实现技术吸收。
- 区域布局:以上海为总装中心,西安、成都、南昌等航空工业基地形成配套集群。
五、未来发展方向
- 国产替代:加速CJ-1000A发动机、国产综合模块化航电(IMA)的验证与量产。
- 新材料应用:扩大铝锂合金、3D打印钛合金部件的使用比例。
- 供应链安全:通过“双供应商”策略(如引入俄罗斯PD-14发动机备选)降低地缘风险。
C919的供应链模式体现了“全球采购+自主创新”的双轨策略,既符合国际适航标准,又为未来完全自主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