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社交媒体上就炸出了一堆“人在囧途”的旅游故事。
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景区人挤人的常规吐槽,而是闲鱼平台上的“假门票”骗局:
有人被忽悠着钻围栏,有人被迫扮演“临终关怀”,更有人直接被骗到卸载APP怀疑人生。
河南网友小张的假期是从一句“自信点,你就是导游!”开始的。
他在闲鱼花60元买了开封清明上河园的门票,卖家信誓旦旦:“不用排队,我给你做个电子导游证,扫码直接进!”
结果到了景区门口,工作人员盯着他手机里那张P图痕迹明显的“证件”直摇头:“你这证连公章都没有,下个反诈APP吧。”小张当场社死,转身卸载了闲鱼,并发誓“这辈子再也不贪便宜”。
比小张更尴尬的是广东网友小林。他在闲鱼上花市场价四分之一的价格买了某5A景区门票,卖家神秘兮兮地叮嘱:“到门口把手机递给工作人员,说你是临终关怀对象。”
小林硬着头皮照做,结果工作人员接过电话,那头传来卖家浮夸的演技:“求求你们了,他只剩最后几天了……”
小林回忆那一刻的感受:“我脚趾抠出了三室一厅,这辈子没这么想逃离地球过。”
最离谱的还属江西网友的经历。卖家带着他绕到景区后山一处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前,掏出钳子现场表演“技术开锁”,边撬边传授经验:“遇到保安别慌,跑就完事了!”
结果真遇上巡逻人员时,卖家撒腿狂奔,留下网友在原地凌乱:“我是来旅游还是来参加《极限挑战》?”
这些看似段子的真实遭遇,暴露了闲鱼灰产门票的“三板斧”:伪造证件、物理突破、情感绑架。有网友总结:“人类对闲鱼的开发不足1%,骗子对闲鱼的开发超过99%。”
如果说上述操作还带着黑色幽默,那些动辄损失数千上万的诈骗案例则让人笑不出来。
安徽大学生小方在闲鱼看到“上海迪士尼门票350元”的帖子,卖家以“平台限额”为由诱导她微信转账800元。
钱刚转完,对方便人间蒸发。等她反应过来,闲鱼客服只能提供骗子姓名和身份证号,追款遥遥无期。
更惨的是温州歌迷小英。她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张信哲演唱会内部票”广告,被骗子以“银联冻结需解冻”为由,下载会议软件开启屏幕共享。
短短几小时,对方掏空了她的银行卡、支付宝,还诱骗她网贷16万元。等意识到被骗时,聊天记录已被要求删除,追证难度堪比破译摩斯密码。
这些骗局往往环环相扣:先用超低价吸引关注,再用“平台风控”“内部渠道”等话术诱导脱离闲鱼交易,最后通过伪造链接、P图凭证收割钱财。
据受害者维权群统计,单是上海迪士尼相关骗局,海南儋州、昌江两地同一团伙就诈骗超200人,收款账户指向同一个身份证号。
闲鱼不是没行动。2023年出台的《演出门票发布规范》明确要求票价不得超票面价10%,单账号限售3张。
但现实是搜索“迪士尼门票”,仍能刷出大量海南IP账号,标价不到官网一半。
这些卖家像打地鼠般封一批冒一批,有受害者吐槽:“举报封号的速度赶不上骗子注册新号的速度。”
平台审核的漏洞被灰产拿捏得死死的。旅游服务在闲鱼被归类为“虚拟商品”,骗子打着“代订”“票务合作”旗号,把伪造证件包装成“特殊渠道服务”。
贵州黄果树瀑布门票贩子甚至形成产业链:收钱后索要买家身份证照片,现场P图制作假医护资格证,还附赠《核验话术指南》:“要是问起来,就说你是XX医院的护士!”
景区也苦不堪言。桂林王城景区年初发公告,明确拒绝为闲鱼低价票背锅,并警告“非法购票后果自负”。
迪士尼官方更直白:“我们只在官网和APP卖票,第三方平台买票等于给骗子送钱。”
在维权群里,00后大学生小陈的话很扎心:“迪士尼门票够我一个月生活费,闲鱼价格看着像捡漏,其实是赌命。”
这话道出了供需失衡的残酷现实:国内5A景区门票动辄两三百,加上接驳车、讲解器,全家出游轻松破千。
当闲鱼出现“60元包进”的选项,很难不心动。
但对普通人来说,最实用的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正如检察官提醒:“购票请认准带‘官’字的渠道,私下转账前先问自己:他要是真能搞到票,为啥不自己当黄牛赚更多?”
这个五一,无数人用真金白银买了个教训:闲鱼的野路子门票,省下的可能是钱,赌上的却是整个假期的好心情。
毕竟旅游的初衷是寻找快乐,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社会新闻的主角。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