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降价潮愈演愈烈!从比亚迪、特斯拉到奔驰、捷豹,超30家车企加入“价格厮杀”,部分车型直降18万元,甚至有车商卖车倒贴钱。这场疯狂降价背后,究竟是车企内卷求生,还是行业转型的必然?

降价潮背后五大推手
1. 新能源冲击,燃油车被迫“触底”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比亚迪、蔚来等品牌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全产业链优势,喊出“电车比油车低”的口号,直接将混动车型价格压至7.98万元起,降幅高达2万元。传统燃油车为应对冲击,价格加速“触底”,例如凯迪拉克CT5官降7万元,捷豹XFL更是直降18万元。
2. 政策红利与库存压力双重驱动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新车销售1165亿元,而2025年多地延续补贴政策,进一步刺激车企降价争夺红利。同时,燃油车市场饱和、新能源产能过剩,迫使车企通过降价清理库存。例如特斯拉推出0息贷款,比亚迪提供高额置换补贴,均剑指销量目标。
3. 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新能源车企依托技术升级和供应链优化,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比亚迪高管直言,规模化效应让电车价格真正低于油车。此外,智能化功能如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车型,倒逼老款车型降价退市。

4. 合资品牌“价格革命”求生
面对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车企掀起“一口价”革命。上汽大众ID.3、别克昂科威Plus等车型以透明定价策略抢占市场,试图终结消费者议价焦虑。然而,部分品牌因“贴牌加价”质疑陷入僵局,暴露转型阵痛。
5. 行业恶性循环:利润缩水与内卷加剧
价格战已导致车企利润持续下滑。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3%,单车利润从2万元缩至1.5万元。经销商更是首当其冲,全国超4000家4S店濒临倒闭,部分车商卖一辆亏一辆。

消费者:喜忧参半的“价格盛宴”
降价潮让购车门槛大幅降低,例如广汽丰田铂智3X以14万元配备激光雷达,1小时订单破万。但频繁调价也引发争议,有车主购车一月即亏1.7万元,直呼“被割韭菜”。专家提醒,消费者需理性评估车辆全生命周期价值,而非单纯追逐低价。
未来: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长期价格战或挤压研发投入,阻碍技术创新。中央已明确整治“内卷式竞争”,车企亟需转向技术深耕与全球化布局。例如比亚迪、上汽加速海外市场拓展,1月出口量同比激增47.4%。
结语
降价潮是行业转型的阵痛,也是市场洗牌的契机。唯有技术、成本与用户体验均衡发展,中国车市才能从“价格内卷”迈向“价值引领”的新阶段。对消费者而言,当下或许是“闭眼入”的最佳时机,但车企若仅靠降价求生,终将被时代淘汰。
(数据来源: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车企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