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正往停车场走,碰见个哥们拿着手机转着圈儿拍照,看着像买了新车。凑过去一看,啧啧,这"顶配"车还真不少水分。那轮毂看着挺亮堂,仔细一瞧却只有16寸,这就像给一个壮汉穿了双小皮鞋,怎么看怎么别扭。这才想起来,市面上那些所谓的"准顶配"、"特顶配"、"至尊顶配"其实都是套路,真正的高低配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外在颜值里藏着的"钱袋子"
首先盯着车头看,大灯是判断高低配最直观的标志。低配车基本都是卤素大灯,远看像是蒙了层雾的老花眼;中配车上来就换成了氙气大灯;到了高配才会给你上全LED或者矩阵式大灯。我曾经开过一台低配车走夜路,那灯光昏暗得像是用蜡烛照路,跟高配LED大灯比起来简直是从清朝穿越到了现代社会。
轮毂也是一眼辨真伪的关键。低配车为了省钱,轮毂要么是钢制的带塑料罩,要么就是简单的铝合金,尺寸普遍在16寸以下;中配车能给到17寸左右的铝合金;真正的高配车往往是18寸以上多辐或双色轮毂,看上去就像穿了双限量版球鞋,又酷又有气场。
天窗也是个有趣的判断标准。有次我带朋友看车,他非要挑带天窗的,说是通风采光好。我当时就笑了:"兄弟,你是不知道,汽车天窗就像男人的发型,没有比直接秃顶更低配的了,有个小天窗就像地中海,全景天窗才是满头浓密黑发啊!"
内在质感的门道
进到车内,方向盘是第一个能摸到的部件。低配车方向盘基本都是硬塑料的,手感像握着一块干面包;中配车会包一层劣质皮,用不了多久就开始掉皮;只有真高配才会用上全真皮或真皮+打孔设计,握在手里软硬适中,像是和女朋友十指相扣的感觉。
座椅材质也是关键。记得有次我去提一台自称"豪华版"的SUV试驾,一坐上去就傻眼了,那座椅又硬又薄,简直跟公园的长椅有一拼。高配车的座椅往往是真皮材质,包裹性好,坐进去就像被抱住一样舒服,而且多半带电动调节、加热甚至通风功能。
中控屏幕更是鉴别高低配的照妖镜。现在低配车也基本都有屏了,但多是7寸小屏,系统反应迟钝得像是上了年纪的老头;中配车能给到8-9寸,而真正的高配才有10寸以上大屏加上流畅无比的系统,用起来像是从诺基亚直接跳级到了最新iPhone。
技术解剖看门道
发动机舱是内行人的必看之地。低配车的发动机舱看着像是家里的储物间,线束乱糟糟的;高配车的发动机舱布局规整,甚至还会有些装饰盖板,看着就专业。
我自己有个习惯,每次看新车都要拿出分贝仪测噪音。上次测了几台同型号不同配置的车,同样80km/h匀速行驶,低配车内噪音63分贝,高配车却只有57分贝。这6分贝的差距就像是从菜市场直接穿越到了图书馆,体验完全不同。
驾驶辅助系统也是重要指标。低配车多半只有基础的ABS+EBD;中配车会加上ESP和上坡辅助;而高配车则配备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甚至是L2级自动驾驶。我之前嘲笑过这些辅助系统是"花里胡哨没卵用",结果有次长途自驾900公里后才发现,有这些系统比没有轻松太多,这次我自己狠狠打了自己的脸。
路试感受才是真相
实际路试中,刹车质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低配车的刹车踏板往往很松,像踩在一块海绵上,制动距离实测从100km/h到0需要42米;高配车则是线性紧实,实测制动距离只有38米。这4米差距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就是事故与安全的距离。
油耗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我实测过同一款车的不同配置,同样的市区+高速混合路况,低配1.5L自然吸气发动机百公里油耗8.9L,高配1.5T发动机却只有7.6L。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不仅动力更强,油耗反而更低。
使用攻略不外传
如果你想买到真正的高配车但预算有限,建议盯准销量不佳但品质不错的合资品牌,经常会有清库存特价车,价格可能比低配国产车还便宜,但配置却高出一大截。
还有个实用技巧是,与其买全新低配车,不如考虑1-2年的二手高配车。我朋友前年花18万买了台全新低配B级车,而我同时花17万买了台一年半的高配B级车,现在两年过去了,他那车贬值得只剩11万,我这台还能卖13万,这就是高配车保值的魅力。
最终价值判断
总结一下,判断汽车高低配其实就是看这几点:外观看大灯、轮毂、天窗;内饰看方向盘、座椅、中控屏;技术看隔音、驾驶辅助;路试看刹车、动力油耗。
最适合买低配车的人群是预算严格限制,且主要用于通勤的用户;中配车适合大部分家用需求;而高配车则适合对驾驶品质有要求,或者喜欢科技配置的人群。
比起丰田卡罗拉这种"低配也耐用"的车型,我更推荐马自达昂克赛拉这种"低配也有驾驶乐趣"的选择;相比奔驰A级这种"高配也嫌贵"的豪华品牌,大众帕萨特的"高配真良心"可能更适合大多数人。
买车这事儿,最终还是得回归到一个问题:你想要的是一台代步工具,还是一个能带来驾驶乐趣的伙伴?答案不同,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了。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