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当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家、诺奖获得者屠呦呦赫然在列。令国人愤愤不平的是,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既不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不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抢先授予她院士荣誉头衔的,却是正在与我们大打贸易战的美国人。也不知对于屠呦呦获得这个荣誉,我们是该感到高兴呢,还是感到羞悔。
我总感觉心中那么不是滋味,美国国家科学院给屠呦呦颁发院士荣誉,既是跟中国抢夺高端人才,也是讽刺中国对于国宝级的人才不加珍惜。有人说按照中国遴选两院院士的制度规定,屠呦呦不符合条件。要我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就不能改改不合理的制度呢?为什么就不能一锤定音,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如果有本事获得了诺贝尔奖,自动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呢?论哪方面说,屠呦呦的贡献也比何祚庥院士强百倍吧。
屠呦呦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折射出全球顶尖人才争夺战的时代镜像。中国是从14亿人口中遴选人才,美国却是从全球80亿人口中遴选人才,就连他的竞争对手国家也不放过,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遴选标准从来不以国籍为界,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从居里夫人到钱学森,这个荣誉殿堂始终闪耀着突破国界的智慧光芒。在这一点上,中国僵化的院士评选体制就远远不如美国。美国吸引了多少华人华侨华裔科学工作者为其服务,成千上万,而且去了就不想回来。中国又吸引了多少美籍科学家为中国服务呢?可以说屈指可数。不要盲目地喊“厉害了,我的国”,我们跟美国相比,至少在用人观念和重视人才方面,还有相当距离。
美国构建的人才磁吸体系犹如精密运转的生态系统,其通过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高效转化的创新机制,构筑起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美国学习。数据显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超过60%的入选者最终选择留美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中国想要增强人才制度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改革遴选人才的不合理制度,其中院士遴选就是最受人瞩目的一个环节。如果连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没有资格入选中科院院士,不只诺奖获得者本人不服,就连普通老百姓都要站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呢。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回望,我们要反思为何近代几百年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了。国家与国家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争夺,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争夺。能够抢来人才,还要有本事留住人才,让更多“屠呦呦”在创新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这是我们的执政者应该重点考虑的。只有拥有了远远超过美国的高端人才,中国才有底气跟美国叫板。未来的中国,应该依靠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优势,成为科学荣誉的诞生地,成为原创思想的策源地。这场静悄悄的人才革命已经开始了,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美国动手是很快的,不要盲目地说美国总统特朗普糊涂,在聘请屠呦呦做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件事情上,美国清醒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