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澎湃的今天,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科研创新的摇篮。一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近日,学校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柔性电子器件与智造研究所在ACS Nano上发表题为“Crack-enhanced MXene-carbon nanotube soft contact lens for body-induc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pplication”的学术论文。北理工为唯一通讯单位,本科生吴立峰和博士研究生杜直建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腊副教授和沈国震教授为通讯作者。
颅内压实时监测是急性脑损伤等临床危重症监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理参数,也是宇航员、高水平运动员等专业人员科学训练的重要指导参数。然而,目前临床的颅内压监测技术依赖外科开颅手术,极易引起感染风险的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对此,北理工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眼部可穿戴传感系统无创监测颅内压的新策略,动物验证了该系统在体位诱导颅内压变化模型中的应用,明确了颅内压与眼压之间的关联性。这一进展为临床危重症监控提供了一种新型技术手段,为专业人群的特殊训练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科学指导方案,也为临床研究眼球-颅脑关系展示了一项全新的科研思路。
论文的第一作者吴立峰是北理工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大四学生,2022年他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入研究所沈国震教授和李腊副教授团队,是柔性电子双创俱乐部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
依托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立峰同学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多项校级和国家级大创项目,均以优秀评级顺利结项;同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第三届国际传感器大赛高校创新组一等奖等专业竞赛奖项;并与研究所同学一起斩获挑战杯、“互联网+”等省部级和校级双创竞赛奖项十余项。自加入研究所以来,吴立峰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篇,并参与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目前已被直博推免至柔性电子器件与智造研究所继续从事眼部可穿戴器件领域的相关研究。
吴立峰所在团队
吴立峰同学的科研成绩并非偶然。在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校鼓励本科生投身科研实践,并提供优质平台、科研资源、实力师资。进入北理工,学子大一就进行科研启蒙,大二启动学术导师双选提前进入科研团队,大三、大四全面参与科研项目。在这样的环境中,本科生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与优秀的团队成员共同攻克难关。
北理工未来精工技术学院2021级的本科生马煜,大三起加入了张军院士团队
近年来,北理工还有许多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在本科期间,机电学院2021级本科生丛榕,已参与国家级大创3项,校级大创4项,参与发表期刊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3项;生命学院2022级本科生范帅,大一大二以第一专利发明人受理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带领全本科生团队主持获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启研计划......一位又一位学生优异科研成绩的取得,皆是对北理工对本科生科研实力、凝聚力培养卓有成效的最好体现。
2024年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顶尖赛事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
2024中国大学生飞行器创新设计大赛(CUADC)总决赛
展望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吴立峰等的科研新星从北京理工大学走出,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注“北京理工大学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理工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官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