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大家都知道,用途极为广泛,它是半导体、航空、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重要的原料。比如石墨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原料,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对美国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在石墨供应链这个话题上,我国真的算是有发言权的。
先不说别的,我们今天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材料为切入点,着重聊聊。
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通常需要石墨。这其中,石墨材料又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我国是天然鳞片石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晶质(鳞片)石墨储量达8100.8万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福建、陕西等省区。我国也是天然石墨材料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2023年,我国天然石墨产量占全球77%,其中,约有76%是晶质石墨。
而且目前我国对于天然石墨的生产工艺在不断进步,在2024年9月,中国五矿集团子公司五矿石墨已攻破高温纯化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纯度达到99.99995%以上的超高纯石墨产品!超高纯,意味着高性能。
但石墨材料的终端应用太广了,比如半导体、航空、光伏、新能源电池等等,这就导致天然石墨的供应量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量。单单在石墨负极材料产业中,天然石墨的占比就远不如人造石墨。
而说到人造石墨,小石头就不得不提下我们的针!状!焦!
针状焦由炼油副产品油浆深加工而来,也是人造石墨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材料,针状焦是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和石墨电极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冶金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它的多孔和层状结构,使得它具有取向性好、导电、导热性好等特点。
3月3日,采用大连院THTD技术生产的金陵针状焦制备直径700毫米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完成石墨化工序,石墨电极各项指标正常,标志着我们的针状焦产品迈上了新台阶!
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事业部副总经理周建华的介绍,Ⅰ类针状焦的成功稳定生产,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多维度战略意义。
首先,我们在锂电负极材料产业链上,有了更多的自主可控的话语权。
过去我国高端针状焦依赖进口,尤其是美国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导致锂电池负极材料成本高企且供应稳定性不足。我们的Ⅰ类针状焦量产打破了“卡脖子”困局,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下游产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其次,优质针状焦实现了国产化,意味着更少的成本就可以撬动更大的效益。
Ⅰ类针状焦的压实密度、石墨化度等指标直接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我们生产的Ⅰ类针状焦产品石墨化度等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国产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成本。
再次,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成绩,有了技术,加上以往的产能和市场优势,我们坐在国际牌桌上的时候,底气更硬了。

目前,中国石化生产的Ⅰ类针状焦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拥有“技术+产能+产业链”三重竞争优势。
国内市场方面,茂名石化、金陵石化占据高端针状焦60%以上份额,产品质量全面对标国际巨头,并形成了稳定的市场。
国际市场方面,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成本优势,依托炼化一体化优势,原料油浆利用率提升至98%,生产成本较国外企业低约20%;二是定制化能力,开发出快充型、高倍率型等细分产品;三是产能优势,针状焦产能达30万吨/年,可满足大客户对集采产品质量和数量稳定性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