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今日头条独家发布
互联网世界即将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传统浏览器可能很快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AI智能体浏览器。在这场悄然兴起的竞争中,美国的Browser Use和中国的Fellou正代表着两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争夺。
硅谷速度:从大学实验到千万融资
2024年底,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两位学生Magnus Müller和Gregor Zunic花了仅仅四天时间,编写了约8000行代码,开发出了Browser Use的初始原型。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让AI能够像人类一样浏览网页——很快在科技圈引发轰动。
项目一经在Hacker News上发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迅速登上GitHub热门榜首位。这种爆炸性增长证明了它填补了市场空白。短时间内,Browser Use收获了超过50,000个GitHub星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开源AI项目之一。
硅谷资本嗅觉敏锐。几个月后,Browser Use宣布获得由Felicis Ventures领投的17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参投方包括A Capital、Nexus Ventures、Y Combinator、Paul Graham等知名投资机构。这一融资使其估值达到惊人水平,也标志着资本市场对AI智能体浏览器领域的高度认可。
Browser Use的技术路径独具特色——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基于视觉的自动化方法,而是选择将网站界面转换为结构化文本,让大型语言模型能够确定性地处理。这种方法让AI能够精确与网页元素交互,执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避免了基于像素导航的错误,系统因此更加可靠。
中国反应:Fellou的另辟蹊径
就在Browser Use引领开源AI浏览器工具热潮之际,中国创业团队推出的Fellou悄然登场。2025年初,Fellou正式宣布推出全球首个Agentic Browser(行动浏览器),为自己贴上了"尝试开创第四种浏览器"的标签。
与Browser Use专注于为AI代理提供一个浏览网页的框架不同,Fellou的野心更大——构建一个完整的浏览器体验,集成智能代理功能,通过Deep Action技术实现跨网站的复杂任务执行。这种产品定位显示了中国团队对市场的理解和产品思路的独特性。
Fellou创始人谢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Fellou不仅展示信息,更能根据用户高层目标自主拆解任务、跨界操作并完成端到端任务交付。通过Deep Action功能,用户只需提出一个意图或目标,浏览器内嵌的智能代理便能自主进行信息检索、数据整合、操作执行等多步骤流程,从而大幅提升用户的生产力。
在技术实现上,Fellou采用了文本和视觉的双层架构,通过HTML DOM和结构化语义识别来识别交互元素。据Fellou团队测试,在49个任务中,Fellou的平均耗时仅为3.7分钟,明显快于其他同类产品如Manus(18.6分钟)和OpenAI Deep Research(11.5分钟)。同时,单次任务执行成本在0.3元-3元之间,比竞品低得多。
中美竞争格局下的战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Fellou和Browser Use在市场定位和商业策略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美科技创新的不同路径。
Browser Use采取了开源优先策略,以MIT许可证在GitHub上发布代码,允许任何人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他们建立了一个活跃的Discord社区,已有5000多人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用例和改进项目。在商业模式上,他们同时提供开源和云托管版本,开源版本保持免费和灵活,而云托管版本则解决了一些企业级需求。
相比之下,Fellou似乎更专注于打造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Fellou创始人谢扬透露,当前阶段Fellou将主打规模更大的海外市场,因为这一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更高,竞争环境更好,但强调中国未来也会是重要的市场。这种"出海先行"的策略在中国科技企业中并不少见,反映了全球化思维的重要性。
在开源方面,Fellou采取了部分开源策略。他们在GitHub上发布了名为"eko"(Eko Keeps Operating)的生产就绪JavaScript框架,使开发者能够创建可靠的代理,从简单的命令到复杂的工作流。此外,Fellou还计划开源Agentic Browser的评估基准,这可能会成为行业标准的一部分。
AI浏览器的未来与全球竞争
随着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智能体浏览器可能成为双方较量的新赛道。在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生态建设将决定最终的胜出者。
从技术角度看,Browser Use和Fellou代表了AI与网络交互的两种不同但互补的方法,它们共同推动了智能网络交互的发展。Browser Use专注于结构化文本方法,擅长将网页转换为AI可理解的格式;而Fellou则采用文本和视觉的双层架构,以及"影子空间"技术,让AI不会与用户"争夺"电脑的使用权。
在中国,除了Fellou外,腾讯、百度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相关领域。腾讯通过微信生态引入AI助手功能,百度则在持续升级其智能搜索引擎能力。同时,国内像DeepSeek等AI公司也在加速布局浏览器智能代理领域,已经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展开合作。
在美国,除了Browser Use之外,OpenAI也推出了名为"Deep Research"的浏览器研究工具,微软正在其Edge浏览器中集成更多AI功能,谷歌则计划通过Chrome浏览器提供AI辅助浏览体验。这些举措表明,浏览器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正成为各大科技公司角力的关键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两国在AI浏览器领域的竞争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对中国AI芯片出口的限制可能对中国AI浏览器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然而,以Fellou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
浏览器革命与普通用户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AI智能体浏览器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想象一下,你只需要告诉浏览器"帮我策划一次五天的日本旅行",它就能自动搜索航班、酒店信息,比较价格,甚至根据你的喜好推荐景点和餐厅,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旅行计划。
在工作场景中,AI浏览器可以帮助你自动填写表单、管理标签页,甚至跨网站执行繁琐任务。对于企业用户,它可以自动化数据收集、市场调研、竞品分析等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AI浏览器也面临着隐私保护、信息准确性和用户控制等挑战。Fellou特别强调了隐私保护,承诺不跟踪用户的浏览行为或搜索活动。Browser Use则通过开源策略增加了透明度和社区监督。这些措施对于建立用户信任至关重要。
AI智能体浏览器的竞争,本质上是对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争夺。从最初的信息浏览器(如Mosaic、Netscape)到搜索浏览器(如Chrome)再到如今的行动浏览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浏览器不再只是被动地显示信息,而是能够理解用户意图并主动采取行动的智能助手。
随着Browser Use、Fellou等项目的持续发展,中美两国在AI智能体浏览器领域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也将加速智能浏览器的普及应用,最终受益的将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浏览器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连接人类与数字世界的更智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