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觉醒来刷手机看朋友圈,被北京机器人马拉松刷屏:“天工 Ultra” 稳健冲线摘冠,却有机器人原地打转、甚至 “摔跤”。那些在短视频里翻跟头、秀花活的 “网红机器人”,为何在真实赛道上漏洞百出?这场赛事撕开行业滤镜,暴露出人形机器人迈向实用化的两道核心技术天堑。
被 “绊倒” 的空间智能
4 月 19 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落幕。21 支战队中仅有 6 支完成比赛,其余或因故障中止,或因更换机器人、频繁维修失去连贯性。
这场被寄予厚望的 “技术嘉年华”,最终呈现的却是 “机器人社死名场面集锦”:有的机器人被工程师提着 “脖子” 前进,有的 “脑袋掉了” 用胶带抢修,甚至出现 “风力火箭推进版机器人” 一头撞向护栏的荒诞场景。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更讽刺的是,部分参赛机器人并非企业自主研发,而是第三方团队购买后改装,暴露出行业 “不敢直面技术短板” 的集体焦虑。
在实验室的平地上,机器人能完成令人惊叹的平衡表演:单腿站立、花样转圈、甚至模仿武术动作。这些依靠强化学习训练出的 “平衡术”,本质上是对二维平面的精准控制。
但当它们进入三维真实世界,立刻暴露了 “感知盲区”:赛道上的一块小石子、突然横穿的 “观众机器人”、或是地面的阴影,都可能让它们陷入 “决策瘫痪”。
这种困境,与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挑战如出一辙。
2025 年 3 月29日,一辆开启 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的小米 SU7 以 116km/h 的时速撞上高速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3 名乘客遇难。事故数据显示,系统在碰撞前 1 秒才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时已无力回天。
小米 SU7事件
类似的悲剧在 2024 年激增 217%,超六成事故责任认定陷入车企与车主的 “拉锯战”。问题根源在于:传感器在复杂天气下的感知能力不足。例如,纯视觉方案在夜间、雨雾天气下识别距离骤降,激光雷达易受沙尘干扰,毫米波雷达可能误判静态障碍物。
此次马拉松中,某款主打 “敏捷运动” 的机器人,在遇到需要绕行的弯道时竟原地打转三分钟 —— 它的 “大脑” 能计算机械运动轨迹,却无法理解 “空间语义”:哪里是可行路径?障碍物的风险等级如何?
摔倒的机器人
这种对三维环境的 “认知缺失”,让机器人即便拥有强劲的 “腿脚”,也只能在简单场景里 “跳舞”,难以成为真实世界的 “行动者”。
正如特斯拉 Optimus Gen-3 在 2024 年展示的接球动作,尽管硬件能力大幅提升,但仍需远程操作实现,软件端的泛化能力尚未突破。
这一副“笨拙” 的灵巧双手
当人们热议机器人 “跑步速度” 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真正决定人形机器人实用价值的,不是 “腿”,而是 “手”。人类进化史上,直立行走的终极意义是解放双手 —— 这双能握笔、能手术、能操作精密仪器的 “万能工具”,让我们成为地球的主宰。但在机器人领域,“手部技术” 的突破难度,远超想象。
2077强尼银手与机械手
春晚舞台上,机器人 “优雅” 地扔手绢,靠的是掌心的磁吸装置;某款 “服务机器人” 演示 “端咖啡”,必须使用定制的防滑杯托。
真实场景中的抓取,需要复杂的力觉反馈:握鸡蛋时用 0.5 牛的力,握哑铃时用 50 牛的力,还要根据物体材质、形状动态调整。
马斯克曾坦言:“开发人形机器人,50% 的精力花在手上。” 目前主流的力觉传感器,精度仅能达到人类手指的 1/10,无法感知纸杯的薄厚、玻璃的光滑度,更无法完成 “剥鸡蛋壳”“系鞋带” 等精细动作。
参赛机器人
在马拉松赛后的展示区,当工作人员让某款 “高端机器人” 捡起地上的矿泉水瓶时,它反复挤压瓶身直至变形 —— 这双 “机械臂”,连 “轻拿轻放” 的基本逻辑都未掌握。
相比之下,国产企业如因时机器人已实现灵巧手商业化量产,将价格降到万元水平,但五指指尖输出力仅 3kg,与人类仍有差距。MIT 研发的 GelSight 指尖传感器虽能实现超人类触觉感知,但成本高昂,尚未大规模应用。
资本与技术现实的鸿沟
这场马拉松的荒诞表象下,隐藏着行业更深层的矛盾:资本热炒与技术现实的严重脱节。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在赛场上头戴 “必胜” 头套,现场推销售价 3.99 万元的 N2 机器人,宣称 “5000 定金锁单”,产品应用于科研教育、文旅导览等领域。
这种 “直播带货” 式的营销,与特斯拉 Optimus Gen-3 的 “接球秀” 形成鲜明对比 —— 前者主打低价抢占市场,后者专注硬件迭代,但两者均未突破技术瓶颈。
宇树机器人摔倒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利用 “人形机器人” 概念套利。例
如,宇树机器人在比赛中多次摔倒,却宣称 “参赛机器人非官方团队操作”,将责任推给第三方。这种 “进可攻、退可守” 的策略,暴露出行业的投机心态。据 IT 桔子统计,2025 年第一季度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企业达 54 家,但参赛队伍仅 21 支,多数企业 “不敢亮剑”。
摔倒了,就要爬起来!
这场马拉松,与其说是技术阅兵,不如说是一次 “痛点解剖”。当资本热炒 “机器人落地”“万亿市场” 时,真实的技术曲线却揭示:我们仍停留在 “实验室 Demo” 向 “工程化应用” 攀爬的陡峭山坡上。
那些刷屏的 “花活表演”,本质上是用视觉效果掩盖技术短板;所谓的 “落地场景”,大多还在依赖 “迎宾跳舞” 的注意力经济续命。
即将摔倒的机器人
但差距背后,恰是行业突破的方向。
空间智能的破局,需要融合激光雷达、视觉 AI、动态规划算法的 “全栈式感知”;灵巧双手的进化,依赖微传感器、柔性材料、神经控制模型的交叉创新。正如自动驾驶从 L2 到 L4 的跨越需要十年积累,人形机器人的实用化,也需要耐住 “从 0 到 1” 的寂寞 —— 当实验室数据开始接轨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当机械臂的每一次失误都转化为算法迭代的养分,那个能帮我们拎包、做饭、甚至握手的 “伙伴机器人”,才会真正走进生活。
自动驾驶概念图
技术的魅力,从不在短期的喧嚣,而在长期主义的坚守。这场暴露真相的马拉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它让我们看清:真正的机器人革命,始于放下 “炫技” 的遥控器,捡起攻克底层技术的 “手术刀”。
毕竟,当机械臂能温柔接住一个掉落的鸡蛋,当传感器能读懂孩子奔跑的意图,那些曾被嘲笑的 “笨拙”,终将成为文明进步的注脚。
“机器人的每一次摔倒,都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深蹲 —— 为了跳得更远,我们必须先学会在真实世界里爬行。”
【素材来源于@刘润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