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我们的太空
摄影:王泗江
陈中瑞的故乡,河南安阳,是殷商文化发祥之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那个以玄鸟为图腾的文化中,蕴含着华夏祖先对飞天的渴望。如今,陈中瑞即将带着这份传承千年的渴望,飞向浩瀚宇宙,开启属于自己的征程。
01
1984年10月,陈中瑞出生在河南滑县桑村乡陈大召村,这里是一片广袤的豫北平原,也是产粮大县。小时候的陈中瑞,眼中所见皆是农作物,没有山峦起伏,只有一望无际的田野。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则在家务农,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在这样质朴的家庭环境中,陈中瑞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
一群小男孩们,在田野间追着、闹着、笑着。陈中瑞手里捏着用黄泥做的“咕咕虫”,轻轻一吹,便发出像埙一样悠扬的声响。其他孩子纷纷围了过来,“陈中瑞,你能不能给我也做一个。”“我拿弹弓跟你换。”孩子们的眼中满是羡慕与期待。在小伙伴们中间,他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在他的一双巧手下,他用泥巴捏出带轮的小车,用做家具的木板制做出能发射“子弹”的小木枪……他极强的动手能力让小伙伴们崇拜不已。
摄影:孔方舟
陈中瑞在机械操控方面也有着惊人的天赋。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刚学会走路时,就开始爬到拖拉机里,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操作了。等他上小学时,看着大人开着拖拉机给收割的麦子打场时,他也心痒痒,那会儿他的脚刚能够着油门,大人怕危险,不让他开,还委屈得直掉眼泪。后来,家里为收麦子买了一辆拖拉机,等他长大后,他无师自通,操纵着装满粮食的拖拉机上坡、拐弯、倒车,而且还能通过几乎与拖拉机一样宽的过道,且这条通道只有他能顺畅地开进去。
多年后,陈中瑞无论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还是成为航天员,在操作机械时,依旧能找到那份源自童年的快乐。他曾说:“这是一种天生的感觉,操作的东西越复杂就越兴奋。”这种对机械操控的热爱与天赋,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底悄然种下,等待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
02
陈中瑞初中毕业那年暑假,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他心中种下了飞行的梦想。刚考上大学的表哥到家中做客,闲聊中,表哥提到高考可以报考空军飞行员这一选项时,陈中瑞立马来了兴趣。在空中开飞机岂不是比陆地上开拖拉机更神气!他的梦想也从汽车驾驶员到战斗机驾驶员。表哥告诉他:“只不过身体素质要求高,很难被选上。”
于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高中三年期间,陈中瑞将业余时间都献给了运动场。每天早起半小时去操场跑步,跟着体育特长生练习体育项目,自学武术强身健体……
终于,空军来招飞行员了。在同学们眼中,陈中瑞的体检一路绿灯,非常幸运。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忐忑。“我印象很深,有一项检查是用竹签在皮肤上划几下看反应。为了降低皮肤敏感度,我天天挠自己。”陈中瑞笑着回忆道,“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出红印好还是不出红印好,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尽力准备了。”
摄影:孔方舟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陈中瑞终于等到了录取通知。多年后,他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他从家里去教育局领取录取通知书,要横穿过整个县城。中巴车一路走走停停,花了近两个小时。可他并不觉得煎熬,一路上欣赏着风景,心情是从未有过的舒畅。“我现在都记得,通知书是那种亮晶晶的、会反光的银色。”陈中瑞说,那是战机的颜色,更是翅膀的颜色,是他梦想启航的颜色。
2003年9月,19岁的陈中瑞进入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经过近两年紧张扎实的理论学习后,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飞行。看着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远,陈中瑞觉得非常兴奋。教员做了几个特技动作后,见他没有任何不适感,接着突然做了一个俯冲的动作。“瞬间,心脏好像离开了身体,但那种感觉挺美妙。”他回忆道。由于适应空中环境状态好,教员让他试着驾驶飞机。而陈中瑞也再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天赋,飞机在他的操纵下没有任何摇摆偏移,飞出了一道稳稳的航迹。
陈中瑞是同批次飞行学员中首批放单飞的。当他自己驾驶战机,翱翔在白云之上。他仿佛变成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鹰,有一种“天高任我飞,海阔任我游”的豪迈。
之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留任某改装基地飞行教员。在累计2300小时的飞行时长中,陈中瑞不仅放飞了自己的蓝天梦,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
03
陈中瑞对载人航天的关注,还得从神舟五号任务说起。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这个消息一经报道,举国上下为之振奋,也引发了国民对载人航天的关注。当时,陈中瑞还是刚进入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这也是他第一次听说航天员这个职业。
没想到,很快他就跟航天英雄杨利伟有近距离的接触。他记得那天特别冷,正下着雪。陈中瑞突然接到通知:所有学员到礼堂前集合。一打听,原来是航天英雄杨利伟来给他们作报告。不一会儿,两列纵队在礼堂前整齐地排列开来,陈中瑞在队伍里看到杨利伟步履矫健地从他身边经过。尽管是匆匆一眼,但是见到了电视画面外的真人,他的心里顿时热血沸腾。
10年后,陈中瑞又一次与航天员产生交集。“神舟十号返回地球时,我正在空中执行训练任务,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员回家。”陈中瑞内心再次激动不已。
摄影:孔方舟
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守卫着祖国的蓝天,陈中瑞也深深感受到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带给他们的无限自豪。有时候,他也想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去领略浩瀚的太空。“但是我知道选拔航天员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所以我还是专心飞行。”
然而,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给了青年人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舞台。为了满足载人航天工程的需求,2018年,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陈中瑞意识到,曾经遥不可攀的太空梦,或许就近在眼前。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严苛的选拔持续了数月,一起来参选的战友不断离开,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崎岖狭窄,支撑他一往直前的,是一份坚强的信念:我想为祖国出征太空。
2020年9月,陈中瑞和其他17名队友入选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
恰逢中国空间站任务开启,一年两次的飞行任务,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圆梦的舞台和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训练强度大。两年多的时间内要完成八大类上百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虽说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需要在千锤百炼中加钢淬火,在全面重塑中凤凰涅槃。
首先,陈中瑞在基础理论学习上就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十多年没有再进行过系统学习的陈中瑞来说,30多岁的年纪重回课堂,一年内要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尤其是热力学、轨道力学等很多专业课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学起来非常吃力。
摄影:孔方舟
关关难过关关过。他只能咬紧牙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白天学不会的,晚上接着学,公寓的灯从没在12点前熄灭过。“遇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靠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就经常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队友们请教,很多复杂的原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易懂。”陈中瑞说。
陈中瑞还发现,当飞行员时,他习惯把操作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之后,脱离手册进行操作。但作为一名航天员,不仅自己要一步步比照手册,甚至乘组也要对照手册分工协作,一人读手册,一人操作,一人复查把关,确保每一步每一个操作都准确无误。他逐渐改变以前飞行员期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剔除曾不懈努力才烙在身上的肌肉记忆。
“当飞行员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像是一只善战的鹰;但航天事业涉及众多复杂的系统,更需要严格执行每一步操作。”陈中瑞说,“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穿越逆境,直抵繁星。
确定入选神舟二十号乘组后,陈中瑞说:“这是神舟飞船第20次飞向太空,在祖国和人民的托举下,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点,迈上崭新的起点”。
摄影:王夏阳
使命意味着责任。陈中瑞深知,在太空中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任务成败,地面训练更要分秒不差,毫厘不失。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陈中瑞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都反复背记、烂熟于心,一遍遍推演,一遍遍练习。
指令长评价他道:“性格随和,心理素质好,沉着冷静。思维敏捷,经常会有好点子。操作上手快,一步一动,很稳当,让人很放心。”
对于即将开始的半年太空生活,陈中瑞充满着期待:“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喜欢柴油伴着轰鸣的味道。后来成为战斗机驾驶员,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现在,我更期待,作为航天驾驶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徜徉于浩瀚宇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小幻想着和武侠人物一样飞檐走壁、身怀绝技、报效国家的航天员陈中瑞终于即将在太空中“飞檐走壁”,为祖国出征。
他的逐梦之旅,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的一个缩影,激励着无数人为了梦想奋勇前行。我们期待着他和神舟二十号乘组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期待着他们为中国航天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主 编 |陈一凡
编 审 | 张少波
编 辑 |王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