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以后,能不能过得顺心,很多时候取决于一张嘴。
有些话,说出去是亲情,说不定最后却成了隔阂。尤其是对子女,有些事儿,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随口就说。
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没用,反而惹人嫌。
今天就聊聊,50岁以后,这3件事,千万别对子女开口。
01. 自己的委屈,别说
人上了年纪,心里总有些委屈。
年轻时为了家里拼命操劳,省吃俭用,结果到头来,儿女不理解,老伴不在乎,越想越心酸。
于是,逮着机会就跟孩子唠叨:
“妈当年为了供你上学,吃了多少苦啊。”
“你爸年轻那会儿对我一点都不好……”
“你现在挣钱了,可想过爸妈以前多难吗?”
可是,你以为孩子会感动,结果呢?
他们听几句还好,时间长了,只会嫌烦,甚至觉得你是在“道德绑架”。
作家毕淑敏说过:“父母的苦难,不该成为孩子的枷锁。”
你的委屈,孩子未必能感同身受。你当初是心甘情愿付出的,如今再拿出来“算账”,只会让孩子压力山大。
真正聪明的父母,从不跟子女诉苦,而是自己消化。
实在憋得慌,就找老朋友聊聊,找老伴吐槽,别把所有的情绪,都丢给孩子。
他们忙着过自己的生活,根本无力承受。
02. 自己的积蓄,别说
很多老人,攒了一辈子的钱,总想着留给孩子。
于是,逢人就说:“妈这辈子攒了点钱,够养老的。”
本来只是随口一提,结果呢?有的孩子听进去了,开始打起算盘:
“反正爸妈有存款,自己可以过得轻松点。”
于是,该尽的孝心不尽了,该给的钱不拿了,甚至有的孩子还开始“借”钱。
“妈,我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先给我点?”
“爸,家里买房差点钱,你能不能支援一下?”
你要是不给,还落个“不讲情分”;你要是给了,后面就没完没了。
更可怕的是,有些老人防备心不强,把存款的密码、银行卡随口一说,最后被子女一掏空,老了想花自己的钱,反倒得看人脸色。
曾经有个新闻:
一位60多岁的阿姨,辛苦攒了80万养老钱,结果女儿一开口,她就心软了,拿出来给女儿买房。结果,女儿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反倒不管她了。
等她生病住院,找女儿帮忙,女儿却说:“妈,我手头也紧,你自己想办法吧。”
她那一刻才明白:钱在自己手里,才是靠得住的底气。
所以,50岁以后,自己的存款,烂在肚子里,别随便说!
你可以帮孩子,但一定要有度,别把自己的老底儿都掏空了。
03. 自己的身体状况,别说太多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上总会有点小毛病。
有些老人,一点不舒服就跟孩子念叨:
“我最近腿疼,晚上睡不着。”
“心口总觉得闷,不知道是不是大问题?”
“我老觉得头晕,该不会是脑子有事吧?”
你以为孩子会很上心,其实他们大多只会说:“没事,多喝热水。”
为什么?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压力,要上班、要养家、要带孩子。
他们当然希望你健康,但如果你每天都在抱怨身体不舒服,他们也会产生‘疲劳感’,甚至觉得你是在“矫情”。
你说得越多,他们可能越敷衍,甚至干脆不想听了。
真正聪明的老人,身体再难受,也学会自己调整:
小毛病,自己想办法调理,注意饮食,规律作息。
大问题,该去医院就去医院,别指望孩子全程伺候。
该花钱保养身体的时候,别心疼,该用药就用药。
身体健康,靠的不是孩子的嘘寒问暖,而是自己会保养、会照顾自己。
04. 写在最后
50岁以后,很多事情都要看开一点。
这3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子女说:
自己的委屈,不说,孩子理解不了,说多了只会惹人烦;
自己的存款,不说,钱是自己的保障,别轻易交出去;
自己的身体,不多说,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孩子没那么多精力管你。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成熟的父母,学会了‘闭嘴’,不再对孩子有所期待。”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你唠叨得越多,他们只会离得越远。
不如少说点,多给自己留条后路,活得更自在。
余生不长,别再瞎操心了,照顾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