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继续抛出惊人言论,说如果台积电不在美国建厂,就要对其芯片征收100%关税!这番言论立即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引发轩然大波。台积电股价应声下跌2.3%,而美国本土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高通的股价则出现明显上涨。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对跨国企业发出类似威胁,但针对全球芯片制造龙头的强硬表态,还是让各界感到震惊。
回顾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施压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建设5纳米晶圆厂。当时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直言:"在美国生产芯片的成本比台湾高出50%。"如今,特朗普变本加厉的威胁,折射出全球芯片产业的地缘政治化趋势正在加剧。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目前全球75%的先进芯片产能集中在东亚地区,其中台积电独占全球晶圆代工市场56%的份额。美国虽然在芯片设计领域保持领先(如高通、英伟达等公司),但在制造环节已经严重依赖海外。
2021年,美国汽车业因芯片短缺损失了2100亿美元;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90%的先进芯片需要进口。特朗普此次威胁台积电,表面上是为美国创造就业,实则是试图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但问题在于,强制企业搬迁就能解决问题吗?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建设已经遭遇严重延期,原定2024年投产的5纳米厂推迟到2025年,3纳米厂计划更是遥遥无期。当地工人抱怨"台湾工程师工作方式太严格",而台积电则苦恼于美国工人"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特朗普的威胁不仅针对台积电,更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全球产业链正被政治力量强行重塑。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首席执行官温宁克最近警告:"试图人为改变半导体供应链将导致行业灾难。"事实正是如此:
全球半导体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跨国分工合作。欧盟已宣布投入430亿欧元发展本土芯片产业;日本计划在九州建设"半导体产业集群";韩国则通过《K-Chips法案》大力扶持三星和SK海力士。据估算,在美国生产芯片的总成本比亚洲高出30-50%。如果强制执行,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我们中国将会加速自主研发,形成两套独立的芯片技术体系,全球芯片产业正从"全球化协作"走向"区域化割据"。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台积电陷入了两难境地:美国是其最大市场,苹果、高通、英伟达等主要客户都在美国;在美国建厂成本高、效率低,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过度依赖美国也可能使其在中美博弈中失去回旋空间。
特朗普的威胁对中国芯片产业既是警示也是机遇。美国可以威胁台积电,同样可能制裁其他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再次凸显。产业链安全需要重新评估。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正在加大。开放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应继续扩大与欧洲、日本、韩国等半导体强国的技术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特朗普发表言论的同一天,中国宣布将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支持。中芯国际在上海的28纳米新厂已开始设备安装,计划明年量产。
特朗普的威胁虽然短期内可能为美国争取到一些制造业回流,但长远来看,破坏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很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
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最成功的典范之一,一个智能手机芯片可能要在十几个国家完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将这样的产业政治化、武器化,最终只会损害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